第二百二十一章 江南剑仙要飞升-《磨刀》


    第(2/3)页

    飞升一事,自然不可小看。

    飞升为佛道体剑三家修持所推崇,在传统修持过程中,飞升是修行的终点。可随着修士增多,修行者的眼界,一点点被开阔,整个修行界知道,飞升之后,还有更高的境界。

    最有名的是道门的《飞升篇》,《飞升篇》讲究天人合一论,刚好与道门的羽化飞升,佛家的如来静定,儒家的浩然正气为一统。,具有完整性、深奥性,是其他宗门各种散籍所不能代替的,也是在现在的修行界,最为重要的一种典籍。

    文献记载,

    最为古老的人体内境解剖图,是远在五代十国、后晋天福年间的古“烟罗子朝真图”,反映在《正统道藏》中《修真十书》,当时使用的文字则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医书黄帝内经《灵枢》、《素问》中的文字。

    《飞升篇》的中轴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核心,由此连接的各部位人身的构造功能,导示了“修真”宇宙自然与人体的关系,表示了清晰的修持层次,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完整过程。

    江南剑仙年轻的时候,也曾看过这典籍,现在正是应验的时候。

    谢宝树来到外面以后,才真正了解到,道门,真不愧是修行界的霸主。十二位道君,虽然他没见过,但是想来境界高深,说不定比鹿老爷子还要厉害。

    最关键的是,看了这么书,谢宝树隐隐发觉。

    道门,好像才是修行界的起源。

    最开始出现的道士,被称为方士,只是养生。后来在始皇帝的要求下,才开始出海求仙。出海回来以后,他们便得到了“飞升篇”

    《飞升篇》讲的是一种性命双修的功法,是一种神秘的功法。出自古以来,代代相传,对于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有很大作用。此功法过去都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载,即使有书,也多是含糊其词,深奥莫测,其理难明,真实用法,更不落纸笔。

    所以后人用得很不广泛,只有少数得传者,借以延年。吾今已八旬有余,一生受益于此功,特结合自身体会,浅注详解,公诸于世,以为后学者修炼之用及供研究者参考。

    现在不一样了,《飞升篇》被印成份,分散到世界各地,价钱还不贵。

    不过随着修士们的发展,许多新的功法,被开创出来,比如江南剑仙,亲自著作的《铁甲篇》《海上篇》,还有最近没写完的《屠龙篇》。

    这些修行功法,百花齐放。《飞升篇》逐渐被人抛弃,只有选择飞升的人,会拿来看两眼。

    谢宝树现在买来了这《飞升篇》,出于好奇,他还是研究了一下。

    天地人为三才,三才皆有三宝。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人的三宝若少一宝即死亡,人的三宝又分先天后天。

    这就是鬼仙三境界,要练习的东西。谢宝树看得懂,仔细翻阅。

    信静是《飞升篇》的主要功夫。心若不静,则气无所归,在行功时不免心意昏迷或万念丛生,以至神弛散,功无所行。这一次江南剑仙飞升,就要心静。

    所以整个四顾剑派,才被封锁起来,护宗大阵开启。

    谢宝树他们想看,只能在山下的城镇里,远远看上一眼。

    在修行中中要达到忘言守,往往并不容易做到

    .要降服练功中的心猿意马状态,但不能用强制的手段,而是要练心,但是要用无为自然的方法去练它,这样练起来自然而然了,一自然就能达到养气的目的。

    谢宝树目前是五境,金丹境。他觉得自己的底子,还算扎实。可是一想到两界山的情况,谢宝树内心就静不下来。他现在要是有了自保之力,就可以在那陪着刘看山了。

    他平复了一下心情,准备把这本书看完。

    动,即气之动,,静,即心神之静。当练功时意念连到无为的状态,即入静时,气就产生,静极必生动,所以静为动之宗祖。相反动极复静,动又为静之宗祖。故动与静是练功中的自然之道。而且它们互为宗祖。如果没有气机发生又何谈动和静乎。

    静极生动。动极生静谓之常道,又谓真常。“应物“即采气也。静到极处,必然产生气,有了气就要采练辣。在产气和采练时,心神不能昏迷,昏迷气就散了。

    这本《飞升篇》,似乎更倾向于练气士,对体修用处不大。

    壶“即坤炉丹田是也。气回到丹田就要操炼成丹。操炼方法是在丹田内匹配阴阳,其法如同将坎中之阳填补离中之虚,会达到乾坤的要求。这句话,对谢宝树的金丹境,大有益处。

    在丹田中不断进行阴阳匹配,丹田气越来越足,气足欲动时,用真意领之,过尾闾、夹脊、玉枕背后三关,直撞泥丸,气化为甘露下降,过十二重楼时雷声隆隆。

    这就是下一个境界,观天境。

    谢宝树没有觉得自己好高骛远,因为每一个境界,他都是经历过生死厮杀的。现在想来,其实他破境的速度,不算太慢。修行才多久,他就已经走到三分之一的路程。

    总共十五个境界,他现在处在第五境,还不算有自保之力。谢宝树决定,等在东醒狮州,突破到第六境,他再回两界山。那个时候,地仙也可一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