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辞圣屈原-《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3)页
    长叹一声,流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哀叹百姓生活是何其的艰难。
    其中还有一句成为千古绝唱,传颂至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前方道路狭窄而漫长,我将百折不挠的追求和探索。
    诗词中体现出屈原的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言放弃。
    流放五年的屈原,返回楚国后。
    继续力主抗秦,但是再次受到奸佞小人的排挤和打压。
    秦昭襄王邀请楚怀王在武关会盟,承诺两国结盟后秦国会归还楚国失地。
    在这个问题上,洞察秋毫的屈原,提出了预警。
    秦是虎狼之国,不可信,不要去会盟。
    而楚怀王之子子兰等人各怀私心,支持赴会,楚怀王最终选择去武关会盟。
    结果很悲催,秦国将楚怀王扣押,胁迫他割让城池。
    要说楚怀王还算是有些骨气的,断然拒绝了秦国的要挟。
    楚怀王一代枭雄,居然被困秦国三年,一直到楚怀王死去。
    自此,楚国虽有新王楚顷襄王登基。
    但是已经无法再与秦国抗衡,逐步走向式微。
    在屈原被打压排挤的那一刻,楚国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又过了数年,到了公元前293年。”
    “秦国为实现统一六国的目标又开始攻打韩国,秉持着哪里弱小就攻打哪里的策略,最终以秦国大将白起大败韩国24万联军而告终。”
    “楚顷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极为震惊,非常害怕会遭遇秦国的再次入侵。”
    “于是准备向秦国低声下气,想要做秦国的小弟以求得安全。””
    “屈原看到懦弱的楚顷襄王,感到非常痛心。”
    “他再次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如此懦弱会让秦国得寸进尺。”
    “最终楚国则会一败涂地,只有联合其他国家才能与秦国抗衡。”
    “然而,楚顷襄王遗传了楚怀王的倔强脾气,对屈原的任何谏言一概不听,结果已经47岁的屈原又一次被流放了。”
    “此次被流放,屈原已经心灰意冷。”
    “于是他特意选择去到距离遥远的湘西地区生活,这一待竟然长达16年之久。”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
    “其中许多都抒发了炽热的爱国情怀,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九死不悔的精神。”
    “恰如屈原曾经说过的那样,楚顷襄王的懦弱不但没有换来秦国的同情,反而只会换来秦国的得寸进尺。”
    “在公元前278年,秦国被称为人屠的将军白起又率领军队一路攻破了楚国都城。”
    “楚顷襄王和一众贵族吓得惊慌失措的仓皇出逃,远在湘西的屈原听闻此事后。”
    “为了不让两代楚王一错再错,他甘愿冒着犯上的风险再次向楚顷襄王进谏,试图将其骂醒。”
    “只是屈原几乎用尽了所有的力量,却依然毫无作用,并且亲眼目睹自己的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败灭亡。”
    “当他得知楚国都城被攻破的那一天,心中仅存的那一丝希望也彻底破灭了,于是屈原怀着极度绝望的心情来到了汨罗江边。”
    “当时江边有一位渔夫,他看到屈原垂死的模样便询问原因。”
    “屈原感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随即头也不回的抱着一块大石头纵身跳入汨罗江。”
    “当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一代爱国诗人就这样陨落了,享年63岁。”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以此表达对他的深刻缅怀和崇高敬意。”
    苏轼: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得到世人的认可,他也成为了爱国的代名词。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从此不得回朝。
    从此屈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直至离世。
    在屈原被流放期间,他游览了山川风景,寄情于山水。
    但是屈原没有忘记楚国,没有忘记作为一个楚国人应有的责任。
    屈原创作出大量的充满浪漫色彩的文学诗歌,饱含爱国热情。
    流放18年,这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的非人待遇。
    对于一般的人,不要说是18年,就算是3年,估计早就无法忍受了。
    或者轻生,或者厌世,或者愤世嫉俗,或者游戏人间,随波逐流,走向堕落。
    但是,屈原不是一般人。
    他没有随波逐流,没有破罐子破摔。
    他把对楚国的满腔爱国热忱,寄托在了他的文学作品中,他要用自己的文采来唤醒世人麻木的灵魂。
    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爱国之心,所有的爱国之情,尽在他的作品中。
    他相信,终有一天,他的爱国思想会得到世人的认可。
    他所创作的《离骚》,开创了中华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但可惜的是,秦国大将白起攻占了楚国都城,这一晴天霹雳的消息让屈原昏厥。
    屈原心中的希望之火,被无情而残酷的现实浇灭。
    他整日茶饭不思,昏昏沉沉地在外面走了几天,来到了汨罗江。
    他怀念楚国的兴盛时期,憎恨秦国,更憎恨楚国的奸邪小人。
    屈原恍恍惚惚地走在汨罗江畔,他找了一块光滑的石头,这是他心中未受敌国践踏过的纯净的国土。
    然后他脱下外衣,将这块石头包起来,又用衣带将石头捆绑在自己身上。
    面对眼前的汨罗江,屈原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然后纵身跳了下去。
    在春秋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并不明显。
    一个城池,今天属于楚国,明天或许就成为秦国领地。
    战国的人才亦是如此,比如张仪侍秦多年,而后在秦国失势,便投向魏国。
    但是屈原终其一生,都忠于他的祖国,至死他都是楚国人。
    这在战国那个人才随势流动的大环境下,更是难能可贵。
    屈原热爱楚国与百姓、一生都忠于楚国。
    却一生坎坷,屡次遭受小人的诬告和陷害,一次又一次地被楚怀王不信任。
    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复兴楚国。
    屈原也曾悲痛失望,但每一次所受的委屈,最终都化作下一次投身复兴楚国社稷之路的动力。
    光论政治才干,屈原也许不如那些纵横寰宇的谋略家。
    但他那赤血丹心的爱国热情,和那些他用热血写下的优美文字,足以让他名留千古了。
    在屈原死后,有人往汨罗江里面投掷粽子是为了喂鱼,防止屈原尸身被鱼类破坏。
    足见世人对于屈原这位品格高洁的爱国志士充满了爱戴之情,充满无限的敬意。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