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礼送出境-《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2/3)页

    这些牲畜其实都是铁弗部落的财产,但如今却成为了桓熙的战利品。

    都已经到了桓熙口袋里的东西,他当然不会退还回去,但也不是自己私吞,而是拿来施恩。

    桓熙在沃野县大肆赏赐将士,晋军步骑,每人各得一头牛,一头羊。

    匈奴弓骑,每人各得两头羊。

    而阵亡将士,他们的家属不仅能够如数得到赏赐,还能额外得到一头羊作为抚恤。

    之所以将牛分配给晋军将士,是因为他们属于脱产战兵,无暇顾及家中的农活,有了牛,稍作驯化,便能作为耕牛,在田里出力。

    他这种挥霍匈奴贵族的牲畜,来为自己树立施恩的行为,当然赢得了广大将士的拥护与爱戴。

    料想有朝一日,无论是刘务桓,还是刘阏陋头,与桓熙走向对立,这些匈奴弓骑不敢说临阵倒戈,但也肯定不会为他们兄弟拼死卖力。

    桓熙如今还剩了数万头牛羊,也缴获了不少氐军的粮食,自然有底气以物质奖励,激励匈奴弓骑们学习汉话。

    哪怕一万匈奴弓骑都能熟练掌握汉话交流,桓熙所要付出的代价也只是一万头羊,一万匹布。

    去年桓熙所收到的户调,足足接近二十二万匹,这还是三万户迁民刚刚迁来,免除了去年户调的结果。

    这些羊本来就是意外之财,而桓熙也不会吝惜那一万匹布。

    不会真的有人开出了赏格,到头来却舍不得一万匹布,给人分期,分到亡国也没有付完吧。

    由于桓熙的特意晋、匈将士杂处,随着他们之间的交流增多,许多人也因此结下了友谊,关系迅速升温。

    尤其是晋军枪骑与匈奴弓骑,双方另有一份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情。

    对于匈奴弓骑来说,有了晋军枪骑的保护,是他们打过最有安全感的仗。

    跟在桓熙大军身后,由匈奴贵族组成的还乡团中,刘务桓、刘阏陋头也只得眼睁睁的看着桓熙将匈奴弓骑们驯服,相信要不了多久,这些匈奴弓骑就只知有桓公,而不知有左贤王。

    而刘务桓麾下的那些匈奴步卒,对此更是羡慕红眼,有的甚至也在暗中学习汉话,想要碰碰运气,看能不能同样领到羊与布。

    众人来到五原城时,数十名匈奴步卒壮着胆子找到负责此事的权翼,不曾想,权翼明知他们并非匈奴弓骑,也还是赏了他们一头羊,一匹布。

    当这数十名匈奴步卒带着赏赐回去之后,同时也在匈奴步卒之中引发了学习汉话的热潮。

    他们之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只是看中了赏赐,而是希望学好了汉话,将来能与匈奴弓骑一样,为桓熙效力。

    铁弗匈奴其实并不怯战,但是老打败仗,这谁受得了。

    匈奴步卒们看到过去与他们差不多成色的匈奴弓骑,在桓熙的调教之下,能够痛揍不可一世的氐人精锐,谁又不希望跟随桓熙作战,立功受赏。

    而这种情况,也是桓熙所希望看到的。

    想要完全控制铁弗匈奴,仅仅只是操控上层的当权人士,桓熙觉得还不够。

    必须要在下层的匈奴将士之间树立起自己崇高的威望,这样,不管铁弗匈奴由谁来当左贤王,都得对自己唯命是从。

    哪怕铁弗之主有朝一日,心生叛意,甚至不需要桓熙出兵,只是一道命令,自然会有忠诚于桓熙的人,带领着匈奴将士们发动政变,将人送去长安。

    当然,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桓熙必须长年累月地向铁弗匈奴部施加自己的影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