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爆竹声里一岁除-《磨刀》
第(3/3)页
谢宝树还没去过皇宫,不过这一日,普天同庆,长安城热闹的地方多的是。
“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描述众官员拂晓之时,已按品阶方位列队等候,烛火通明。唐代礼部规定,元日大朝会在太极殿举行后在大明宫含元殿。皇帝衮冕临轩,皇后、百官、朝集使以及皇亲国戚都着朝服一同参加。
做完这些祭祀仪式,皇帝有时也会出宫来,在长安城与老百姓们一起看烟火。
这一日,安保工作极为到位,成群结队的玄武卫,在街道上,穿着喜庆的衣服,看着是跟平民们一起欢乐,实际是为了保卫安全。除夕之夜,其实发生火灾的事情,也不少。
初一早,唐人喜欢在院里竖起长长竹木竿,竿顶飘悬着纸或布做的长条型旗子。风来抖动,称为“幡子”。这种风俗传到海外某个国家,演变成“鲤鱼飘”。
子时一到,街上钟鼓齐鸣,辞旧迎新。在家里“守岁”人们纷纷起身,晚辈给长辈行礼。仆给主人叩头,大家要说一些吉祥话。大致是: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等等吉祥的话语。
谢宝树初次见到这盛世长安,牵着苏茶,整个人都醉了。一直以来的心愿,算是实现了,他很开心。
长安城喜欢大家族聚居,若辈分高老人在,除其直系儿孙外,可能连已成家的弟弟、侄儿、出嫁的妹妹、外甥皆团圆守岁。白居易曾写:“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
裴家,还有鹿家,每一年都会邀请苏茶去跟他们一起过年,但是苏茶从来没有答应。因为她觉得, 关系再好, 那始终是别人的家。这个小院子,才是真正的家。
今年与往年不同,多了一个人,这个人,也能算是自己的家人吧。
苏茶看着一脸微笑的谢宝树,心里默默想道。
晚上,两人一起包了顿饺子,直到深夜,居然还没等到慕容英才回来。这位老人,也不知去哪了。看到饺子都快凉了,谢宝树跟苏茶决定不再等,把饺子吃完了。
两人在屋子里,说起了悄悄话。
谢宝树还知道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名为“镜听”。镜听”又称“听镜”,就是在除夕或岁首的夜里抱着镜子偷听路人的无意之言,以此来占卜吉凶祸福。镜听的具体步骤,各地大同小异。
说的是“元旦”晚上,将勺子放入盛满水的锅中,祷拜后拨勺旋转,然后按勺柄所指方向抱镜出门偷听,从听到的别人说的第一句话中,就能找到所祈祷之事的答案。
在长安的的春节,万家团聚之时,有的家庭丈夫远行未归,于是居家的妻子便在除夕或元旦采用“镜听”的方式,来预测在外的亲人是否平安及何时归来。
这件事情,谢宝树自然不会相信。但是有人相信,就在长安城的一处街道边上。有一个小姑娘,她将勺子放在锅中,旋转一下,趁着家里人不注意,偷偷的来到了街道上。
她多躲在一处黑暗里,默默说道:“明天哥哥,真的能拜那位老先生为师吗?我读不读书,其实不重要的,只希望哥哥不要太累。”
在她身旁,慕容英才就这么看着她,没有显露身形。大晚上的,慕容英才没有回家吃饺子,就是看到了这位小姑娘,知道她是嵇玉山的妹妹。一时有些好奇,就跟过来了。
嵇玉山家里住的地方很穷,比苏茶那个院子还要破旧,但是一家人却很开心。围在一起,吃了团圆饭,虽然菜肴一般,但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微笑。
许久没有体会到人间味道的慕容英才,看到这一幕,久久不能忘怀。自己的女儿,现在不知道在哪,是不是已经变成了一抔黄土。
这小姑娘吃完饭以后,走出门来听镜。
街上行人匆匆,小姑娘有些懊恼,鞭炮声实在是太大了,她听不清路人的声音。这个时候,一个貌似喝醉酒的老人从自己身边缓缓走来。老人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嘴里喃喃说道:“明天能不能喝上一顿好酒?能,一定能!”
说完,摇摇晃晃的离开了。
小姑娘听到了醉酒老人的话,心里乐开了花,默默说道“能,一定能,明天哥哥一定能拜那位老师傅为师的。”说完这些,小姑娘回到了家里,默默的将镜子放好。
而假装醉酒的慕容英才,也离开了这里,去了长安城一个他熟悉的地方。他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今天晚上,就不陪谢宝树和苏茶吃饺子了。
小院中,谢宝树跟苏茶围着火炉,一边翻着书,一边对着诗词。大唐自古以来,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诗人。谢宝树说一句“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苏茶立马接一句“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谢宝树再说一句“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苏茶接一句:“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他们相视一笑,虽然只有两个人,但是年味十足。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