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练拳惊动天地-《磨刀》
第(2/3)页
“二生三,即事物或事物间矛盾斗争,产生新的事物。事物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普遍规律,有变化就有除旧更新、新生。事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是普遍规律,有相互作用就有除旧更新,新生,更新,新生是三。”
这些专业的术语,虽然苏茶听不懂,但她还是按裴渊的话,记在心里了。
裴渊突然转过头,对谢宝树说:“拳法所谓的“沉”是与“浮”相对而言的。沉”首要的就是行走、站立比一般的更沉稳,而“浮”最主要的就是行走、站立相对于“沉”而言是不够沉稳的。一般人平时平稳的走路,对于武术的“沉”而言,有的可能就是属于“浮”的。”
谢宝树听完这些话,脑子里豁然开朗,他看着老人,沉默着鞠了一躬。
在刀法上,有宋恒一直悉心教导他。拳法上,他却一直无人教导,只能自己拿着一本镇狱拳,暗自钻研。学拳,谢宝树无人教导,没走火入魔,伤到身体,已经很不错了。
现在裴渊的话,让他顿时明白了,一直以来站桩站的是什么桩。
太极里面,站桩就是推手。推手就是一个破坏对方重心、保护自己重心稳定的过程。通过站桩,来气沉丹田,把腿部力量扎住,身体重心老在支撑面内,在轻松自然的情况下,身体产生一种浑圆。
浑圆劲,就是你拉也拉不动,挤也挤不动,以前叫阴阳劲,练成了就是太极劲,对方来压,就放松了,他着不了力,对方一走,它又弹出去,有了棚劲,增强了技击的能力。拳论里说“久练不如一站”,就是这个道理。你别看身体外形不动,实际上内里在动,动的程度更深。
谢宝树此时打起太极,才明白,为什么宋恒一直要自己站得正。
因为打太极,跟练刀,有异曲同工之妙。
“夫桩法之学,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愚。尤忌扬头折腰,肘腿过于曲直,总以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为宜,筋络伸展为是。头宜顶,闾骨宜直,气宜下沉,心宜静思,手足指尖稍微用力,牙齿似闭非闭,舌卷似顶非顶,浑身毛孔似松非松。”
这是在镇狱拳谱里面的一段话,谢宝树现在想来,竟然是豁然开朗。
裴渊说道:“站桩站的好不好,不在于你的脚,而
在于你的脊椎。练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来练,不要管手脚,立丹田、较丹田、翻浪劲、抖绝劲就是从这里面出。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才能对敌。”
校大龙的说法,谢宝树还是第一次听说。
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虽感必明,虽柔必强。练拳宜在静处用功,要一势精灵,得练千遍,若不熟练,还得千遍。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勃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即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内中意气之中,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
现在想来,镇狱拳谱中,记载了很多东西。只不过自己以前,一直忽略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难怪自己的拳法,经过多人的打磨,还是如此不堪。
在冰雪州的时候,放梦醒教育过他。在那无垠城,常言也教育过他,他现在方才醒悟。
拳的主要入手方法,就是调息,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动作要合乎拳法中规矩,不可使身体如波浪式的忽高忽低,运动循环无端,无形式之间断。
要纯任自然,外形之式要舒展,内中之气要中正。练拳时不要刻意呼吸,不要大呼大吸,开始练拳要像夜行贼、捕食猫一样屏住呼吸,能如此小心,心也就静下来了。然后随着打拳打开了,要在拳里找呼吸,找着的呼吸是很灵活的,比逆呼吸要精细,身体更能受用。
要先学会呼吸,再学练拳。
学会呼吸以后,再就是腰部和脊椎,这两个最为重要的东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