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闻喜堂。 沈四老爷正毕恭毕敬地听着李氏的念叨。 离家数载,这一顿念叨是少不了的。 “你给我句准话,什么时候成亲?” 李氏见自己说了一顿,这儿子始终没点回应,气得直接拍桌子,也不再念叨,而是使出杀手锏。 “母亲,这个,不着急的!” “儿子此番回来,已然决定去参加明年的春闱会试!” “当真?!” 听到小儿子如此说,李氏也不管这儿子是不是成亲了。 “母亲,这种事情,儿子难道还能骗您?” “好,好,好,为娘就知道,我儿是有大志向的!” “既如此,你就安心温书,其他的事情,都交给你大哥他们!” “母亲,儿子本来就没管什么事儿。” 沈四老爷有点小尴尬,他几年没回来,家里的事情,什么时候轮到他过问了? 不过,李氏也没计较这个。 当天晚上,沈家办了一场颇为盛大的接风宴,比当初给李义府这位李家的舅爷要盛大的多。 同一时间,县尊区冯也在县衙给传旨太监王德顺办了一场小号的解乏宴。 规矩在这里摆着,区冯不敢过分,王德顺也不敢过分。 毕竟,此番同行的,还有一队皇宫侍卫。 皇宫侍卫,挑选的都是勋贵子弟,跟皇族,跟大雍休戚与共的他们,对皇帝的忠心,毋庸置疑。 每一次圣旨出京,这些皇宫侍卫也肩负着探听天下讯息的职责。 回京后,他们每人都要写一道奏折,将这一路上的事情事无巨细上奏给皇帝知道。 事无巨细! 包括路上的饮食,每道菜的价格! 许是正因为这样的一些特别讲究细节的规矩,让大雍的历代皇帝,都能对皇宫外的情况有较为清晰深刻的了解。 皇帝,只有知道皇宫外具体是什么情况,他们才不会成为聋子,成为瞎子,也才能精准施政,不至于被朝臣蒙蔽,成了那何不食肉糜的昏君。 “区大人,这沈家七姑娘,您可曾见过?” 酒桌上,王德顺就把自己想了一路不得其解的问题问了出来。 他想不通啊,这谢家的那位小祖宗,到底为啥就瞧上了这沈家的姑娘呢? “这个,不怕天使笑话,下官还真的没见过沈家七小姐!” “这沈家,在柳城,是一等一的的大户人家,良善之家,虽然府里的夫人、小姐也会经常到街上施粥做善事什么的,可,规矩也是真的规矩。” “那这事儿可真的就奇了怪了!” 王德顺想不通。 事实上,想不通的何止一个王德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