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贞观四年初,长安城外。 无数长安百姓,汇聚在城外一处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下。 因为大唐朝廷从前几天就通知他们,今天有一个大消息要宣布。 而习惯了看热闹的他们,也早早起了床,纷纷汇聚在高台之下。 毕竟长安这几年,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就是大消息。 且每一个大消息都够他们吃瓜一整年。 此时此刻,在他们面前,是三百九十名身穿囚衣的死囚。 却听高台上的孙伏珈朗声宣布道: “大唐皇帝陛下宽容,太子殿下仁德,今,传国玉玺重归我大唐,普天同庆。皇帝陛下念我大唐这几年灾祸不断,特准许太子殿下谏言,释放尔等三百九十名死囚,回乡探亲一年,待到明年,再回来受刑。” 哗! 全场哗然! 混乱,无比的混乱,仿佛快要控制不住局面了。 不光那三百九十名死囚满脸震惊,就连围观的长安百姓,都吃惊得满脸不可置信。 很快,就有长安百姓义愤填膺的站出来,怒道:“大人!他们都是罪该万死的死囚!朝廷凭什么放他们回家?!” “是啊大人!他们祸害乡邻,为非作歹,罪不容恕,朝廷不能放他们回家啊!” “大人!他们都是亡命之徒,不会信守承诺的!千万别放了他们,赶紧行刑吧!” 听到周围百姓义愤填膺的声音,有囚犯满脸羞愧,也有囚犯怒目而视,企图恐吓他们闭嘴。 但是,他们越是这样,周围的百姓就越憎恨他们,特别是那些曾经被他们祸害过的百姓,更是跪地哭喊。 “刘麻子杀了我家耕牛,大人千万别让他回乡省亲啊!他就是个无赖!他不会回来的!” “大人!求您为我主持公道,不要放过他们.” “苍天啊!快惩罚这些罪人吧!” 听到这些哭喊声,孙伏珈不禁一脸唏嘘,但这是李承乾定下的计划,他也只能按照李承乾的计划进行。 却见他立刻正色道:“上天有好生之德,陛下有仁爱之心,太子此举,也是为了给天下人一个机会。” “况且,朝廷也不是说要放了他们,只是暂缓他们的刑期,等他们从家乡归来,该行刑的还是会行刑。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乡亲们也不用担心!” “更何况,如果他们真能如约归来,是不是证明他们已经有了改过之心呢? 如果有改过之心,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呢?” “你们想想,如果你们以后不小心犯了罪,你们希不希望朝廷给你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 孙伏珈这话说得十分动容,让不少原本哭诉的百姓,一时竟无言以对。 是啊! 将心比心,如果自己哪天不小心犯了罪,难道不希望朝廷给自己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吗? 很明显,在场的每个百姓都是希望的。 所以,随着孙伏珈的话音落点,周围立刻变得鸦雀无声。 但囚犯中却有人有了意见。 却听那人冷冷道:“早死晚死都是死,有什么好回家的,还不如现在就把我杀了,给我个痛快!” “是啊!反正都是一死,我也懒得回家了,快杀了我吧!” 随着那人的话音落下,立刻就有人附和。 周围的百姓见状,无不面面相觑。 似乎没想到这些死囚会是这种反应,难道多活一年不好吗? 却听孙伏珈笑道:“你们想死,本官可以成全你们,但这是陛下的旨意,本官必须得遵从。” “所以,就算你们想死,本官也得上奏陛下。另外,你们现在的行为,应该属于抗旨不遵。按照我大唐的律法,抗旨不遵形同谋反,所以,你们的家人,也会受到牵连!” “什么!?” 众死囚闻言,大吃一惊。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会是这样一种情况。 但孙伏珈明显没有跟他们开玩笑的意思,又收敛笑容道;“现在本官再问你们一句,是否要遵旨?” “这” 众死囚惊疑不定,再次面面相觑。 半晌,那位第一个叫嚣快杀了我的死囚,也第一个开始认怂。 “我已经是个死人了,我不想再连累家人了,我母亲都八十多了,能在死之前陪陪她,也算是尽孝了!好!我答应履行这一年之约!” “我也答应!一年之后,再来长安赴死!” “杀人偿命!我这一条命先欠着父老乡亲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死囚跪地履约,周围的百姓,一个个神色复杂到了极致。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些死囚会有这样的一面。 当然,他们也有不少人表示怀疑,觉得这些死囚绝不会归来,甚至会在家乡为非作歹。 但不管怎么说,这一则重磅消息,必将随着其他消息,轰动全国。 ……… “号外!号外!惊天大消息!传国玉玺,天命归唐!” “号外!号外!科举大改革!全民教育!爱国从我做起!!!” “大家快来买报啊!还有重磅消息!千万不要错过啊!” 听到报童犹如晨起的麻雀一般,在街道上叽叽喳喳的叫卖报纸,百姓们虽然有些反感,但也已经习惯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