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烦!钱花不完,也是烦恼-《重生:话说1984》


    第(1/3)页

    邢宝华除了说了几个球星名字后,还让赵善海多搜集几位备用的,万一他提过的那些人不来怎么办?

    有些不是钱的事儿,是职业生涯的问题。所以多手准备。

    89年的甲  a,其实是在实行,总共只有  8支球队。这  8支球队其中有两支比较特殊,一个是国家队二队,一个是八一队。

    剩下的六支球队,都是由六个省队组建,人员也都是经过他们省体工大队挑选出来的。

    能进省体工大队的,基本都能参加全运会或成为国家队员的机会。

    这年代的队员都是单纯,为荣誉而诞生,为拼搏而努力。

    工资水平都一样,四十多到一百多,能多拿点收入就得多出汗,多流血先拿个先进,再拿个奖。

    早期的球赛像南极的雪,很纯很纯,他们相信公平,而且拼搏。看得观众都热血沸腾的。

    打输了不丢人,技术不行就是不行,有差距,这个得认,没什么丢人的。

    看球砸电视的,那都是对球队的真爱,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这才是铁杆的球迷。

    资本的进入,打破了这一平衡,有了洋教练,有了洋外援。

    资本进入不是为了荣誉,他们是为了钱,想赚钱,就得有个像样的荣誉,所以就有了某些手段,什么外盘,什么内盘的都出来了。

    球员的薪资也发生了变化,像什么进一个球能换一套房的说法也听过不少。

    鲁中球队的工资水平还算是好的,他们有体委发的工资,也有大米发补贴,平均薪金水平高于其他球队,最关键的还有个大米科技集团请来的洋教练。

    洋教练拿着高薪,用着国际标准科学训练场地。今年的冲击甲  a竟然没上去。

    很多人都看成了笑话,至于外来和尚会念经的说法,成立外来和尚不会念经。

    导致鲁中队没冲上去,其实很多因素,技术不行这个才是致命的。教练的战术,他们执行不了,甚至领悟不到。

    让队员大脚长传,成了大脚解围。

    让你短传快突,好嘛!对手脚下。

    让你防守反击,倒是成了乌龟阵。本来很好  442,倒成了  181的阵型。

    就算世界级的教练教,面对基本功不行的球员,也白搭。

    要么球员拿不住球,要么拿球后护不住,要么……

    总之很多,另一个原因就是关心度不够,自打魏莱松走后,球员都是散养模式。

    工资都这些,积极有啥用,说不定明天就有可能要解散。

    反正他们不踢球了,从单位出来也能去别的单位当老师,教练啥的。

    想要打破薪金平衡的结构,就需要成立俱乐部,带有体制性质的坚决不要,来了就不平衡,平衡了倒很容易进去。

    如果巴蒂斯塔来了,  300万美刀的税后年薪,平均每月二十五万刀,别说拿四十块钱一个月的,就算拿一百的也能急。

    薪金结构不平衡,搁在哪儿都是个雷,不知道啥时候全给你爆了。

    邢宝华想着成立俱乐部之后,除了二队继续享受特有的训练外,会留几位一队的老人,其余的回去等调配就行。

    至于要补足的球员,那就去各个省挑选。

    来鲁中大米队的好处就是工资过万起步,第二分房,第三奖金制度。

    学习国外豪门球队的建设,成为国内豪门。

    从一开始的起点,就比人家高,但坏处是,你得顶得住别人往你身上泼脏水。

    薪金结构,就让其他球队接受不了,甚至喊出不公平等等。

    这年头的足球盈利点在哪儿,拉赞助都未必能拉全,拼资金能拼过资本吗?

    所以甲  a必然需要过渡一下,成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过渡完,也就到了中超模式。

    球还是那么热血,只是已经脏不垃圾的了。

    就像范大将军说的那样,谁不喜欢钞票啊!只是我喜欢干净的。

    早期的八支球队,好像沪市的老八股一样。能适应规则的,还有几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