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又好似是明白了,去排挤程敏政的事,要从他谢迁做起。 至于刘健和李东阳,那是要先绷着板着,体现出一股傲然之气,内阁的面子是要靠这两个人撑着的,而他谢迁才是干邋遢活的那个。 …… …… 翌日的早朝。 先由刘健以年老请辞,意思是以他的年岁,已经难以承担朝中的重担。 朱祐樘做了一番宽慰:「……朝野这么多事情,朕还离不开像刘阁老这般的能臣,但朕也不能看着你们辛苦而置之不理。朕的意思,是增加一人,先前也提过,但总未落到实处,今日也不延后,就拿到朝堂上来说说,你们认为谁人更为合适?」 在场大臣登时觉得好像入套了。 皇帝跟刘健之间,明显是在唱双簧。 皇帝是真的不知道选谁吗? 还是说……故意给我们整这出,让我们认为人选其实是众人推举出来的,并不是暗箱操作? 「臣举荐程学士。」 就在众人还因为心中别扭,没什么话说的时候,突然一人从大臣堆里发声。 等众人觉得哪里不对时,这才想起来,这他娘的居然是张秉宽的声音…… 张周今天居然也在臣班之中? 为何这么低调? 就好像他不存在一样,以前他每次来,可没这么低调过。 朱祐樘道:「程学士德高望重,的确是不二人选,还有旁人吗?」 张懋道:「回陛下,老臣认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张周,能为陛下和朝廷分忧,乃不世出的能臣,若是能跟以其入阁,辅弼朝政,必当成为一时之佳话。老臣推举他。」 这时候,武勋居然也跑出来凑热闹。 文臣那边难免会想,这事跟你姓张的有何关系? 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那点心思,你让张周入阁,从此就是文臣一脉的,就不会抢你第一武勋世家的名头,这样你还继续提督京营,继续当大明京师戍卫的最高长官! 朱祐樘摇头道:「秉宽资历尚浅,或许还不适合于此时入阁。」 这话也是带着些许暗示的。 大臣也都是明眼人,当然能听出来,皇帝对于张周入阁这件事,其实是早就计划好的,只是还没到付诸实施的时间。 那以后……张周入阁近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刘阁老,你怎么看?」朱祐樘意思是,让刘健出来推选入阁人选。 刘健道:「老臣认为,翰林学士王鏊,也适合此差事。」 不推举程敏政,就算你皇帝说过这件事,我当时也同意了,但为了面子上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那我也该提出旁的人选。 而且…… 我的确觉得王鏊更合适,我只是就事论事,陛下你也不能干扰我的想法。 朱祐樘听了 这话,心里也不着恼,这种假公平的事情,他早就习惯了。 朱祐樘道:「王学士在教授太子学问上,也是勤勉克己,朕也认可于他,还有旁的人选吗?」 随后在场大臣,各自出来推选。 以往在推举旁的大臣时,多数人都是见风使舵的,但在内阁人选的问题上,一个个生怕落于人后。 在于他们都很清楚,内阁大臣相当于大明的宰相,是为文官翘楚,每一个派系都有相对牛逼的人物,而翰林院体系中的大臣,跟朝中大臣的来往也非常密切。 如果自己推选的人真的成为了内阁大臣,甚至将来当上首辅,那自己将来的官场前途,还不是一片光明? 以至于一圈推选下来,几个翰林院的学士,近乎都有份在内。 很多人也是因为跟这些人有私交,才会出来推选,但表面上是不会承认的,说得好像都是在群力群策,但其实就是以私人想法为先。 「那就先公推一下吧。」 朱祐樘道,「同时也要问问推选几人的意见,秉宽,你先说。」 张周怎么说都是侍读学士。 且在推选者的名单之中,本来呼声也还可以,但皇帝有言在先,张周还不适合于此时入阁。 朱祐樘的话,其实变过味来听,就是让张周给在场的人打个样,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回绝这件事……直到一个个回绝下来,由程敏政那边勉强接受,然后这件事就皆大欢喜了。 第(2/3)页